找到相关内容137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2)

    基本的观是指直觉的领悟,如分别名色,透过因与果而直接地理解名色的关系,以及领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、苦与无我。这些是基本的观,还有在到达以涅盘或一切苦灭为所缘的道心与果心之前,所必须经历的观。 在修观中,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362650.html
  • 中观因果论蠡测

    。[38]  《金刚经》也说:  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[39]  3、因缘法无我之辨  在《中论》观因缘品第一中,由缘空、因缘法无生而推知一切有为法皆空。所谓有为法泛指五根对境的所有感觉认识的色法...

    悟 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362663.html
  • 比丘律仪与比丘尼律仪

    受体为色法。(二)假名宗,昙无德部依成实明受体为非色非心。(三)圆教宗,南山道宣明受体为识藏熏种。所谓「正依成实,旁用多宗,终归圆教。」用三教三宗以判摄如来一代时教。经论所诠定慧法门,是为化教,律藏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3562911.html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作:休庵随笔

    相相--心识如色法,是分别相。  境相--五蕴之染著,是了知相。  依精神层面说四相者:  生相--缘生诸法。  住相--存在之事理。  异相--诸法各异。  灭相--生法之缘散。  依物质层面说四...精神和物质的不同,于概念上,称作色尘缘境。  受的、从色尘的执著,法尘的选择,色法的作用,以至发生自我的感受。  想的、经过感受之后,引起种种的想法。  行的、有了想法,便筹量怎样行动。  识的、筹量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263000.html
  • 佛教的心理学

    五种要素其中一种是属于物质的,就是色法。其它四种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属于精神的。受是感情,想是表象,行是意志,识是统觉。这还是比较简单的分析。佛教还有部经典《俱舍论》,把统觉方面列为一种,另外的心理活动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2463005.html
  • 禅者的感恩

    外在世界,外在的色法,看得见的摸得着的,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色;声,就是这个讲话的声音;香,鼻子所闻的气味;味,平时我们吃东西时的味道;触,身体的感触是冷还是热;然后我讲的内容,这是个概念,这就是法尘。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563443.html
  •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——《永嘉证道歌》大意

    轮回当中,我们如果在三界以内,你所生活的,就是这个色心二法,也就是这十八界。你把它抓起来也就是一把。   所以,要了生死,了这个分段生死,你说难吗?也不是很难,因为你把这十八界看清楚了,知道这个色法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963447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讲义

    活动所留下的印象。iv还有所谓“自在色”,是指修行人在禅定中所显现的境象(出现的幻觉);所以有一部分生理、心理活动的现象在佛教中也认为属于“色蕴”中。:照佛法看,色法并无实体,因为分析到最后并无实在的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263783.html
  • 成实宗史略

    八十四法,净影慧远于大乘义中,在二一有为法”、“三无为法”、“五阴”等门,立五十五法,加众生而成五十六法。日本境野氏,亦立五位八十四法。故今学者,大多皆以八十四法来解释。五位八十四法:  (1)色法—有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664036.html
  • 佛法真义

    二十唯识论》《成唯识论》。  所谓诸法不离识者,一法界中,原非只识;色及心所,不相应行,与无为法,平等共有;何以云唯识?以不离识,故云唯识。此复云何?谓心所法,心相应故;色法,心及心所之所变故;不相应行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4464394.html